中國,正式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其中,出生人口956萬人,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資料圖】
這是我國近61年來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也是自1950年以來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較歷史出生人口高峰值砍去近70%。
隨著2022年人口數據公布 ,關于人口負增長的猜測一錘定音。
過去,得益于人口紅利效益,不少行業迎來高速發展。然而,隨著人口增長見頂,這些行業命運幾何?又有哪些行業會迎來新的轉機?
01
新生兒剛需行業險境求生
首先,越是與人口緊密關聯的行業,受到的影響就越大。
教育行業就屬于這個范疇。
如果人口下降趨勢不能得到有效逆轉,往后,各級學??赡軙霈F“一孩難求”的局面。
也就是說,學校將出現過剩。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擁有幼兒園數量29.5萬所,在園人數4805萬人。這一年,我國在園幼兒數量十余年來首次出現下降。
(數據來源:教育部)
假設幼兒從3歲開始入園,那么未來三年,這種下降趨勢將進一步加劇。
2023年到2025年入園的孩子一般出生于2020年到2022年,而這三年的出生人口僅3220萬人。但2021年我國幼兒園在園人數容量已經達到了4805萬人,兩者缺口高達1600萬人。
這意味著,不少幼兒園將迎來生死時刻。
(數據來源:教育部)
由于我國大力普及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幼兒園,對社會資本進入幼兒園管控空前加強,2014年起盡管民辦幼兒園數量仍在增加,但其占幼兒園總數比重已開始逐年下降。
2020年民辦幼兒園數量多年來首次下滑,減少0.52萬所,占幼兒園總數比重下降至64%,較2014年下降近10個百分點。而在民辦幼兒園中,截至到2021年,非普惠性幼兒園數量又占據了近三分之一。
民辦幼兒園屬于規模經濟,幼兒園的盈利能力與招生人數和收費標準息息相關。隨著出生人口下滑,不具備競爭力的非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將率先遭受沖擊。
暫且不說民辦幼兒園,從2022年開始,就連一線城市的公辦幼兒園都出現大量學位剩余。去年8月,深圳多個區的公辦幼兒園發布第二次招生公告,55家公辦幼兒園在列。
小班學位空余尤其明顯。
無獨有偶,北京朝陽區也出現類似情況。2021年秋季入園登記信息顯示,朝陽區有136家幼兒園尚有富余學位,一些幼兒園學位還剩上百個。
這些可是一線城市的公辦幼兒園,以前擠破頭都一位難求。
而這種招生難局面,未來將進一步傳導到小學階段。
2017年-2022年出生的孩子,從今年起將逐年邁入小學階段,到2029年,他們將完成一個完整的小學周期替代。
與此同時,小學生數量將由當前的10800萬人下滑至7931萬人(僅以出生人口計算),足足減少近3000萬人。
即使按照一所小學容納2000名學生計算,屆時也將有1.5萬所小學被空置,占整體數量的10%。這個數字還是在未來小學數量不進行任何擴張的假定背景下計算出的結果。
與幼兒園類似,處于劣勢競爭地位的民辦小學,很可能迎來新一輪洗牌。
不過有一點不同的是,小學階段主要是以公辦學校為主,民辦小學占比不到4%。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公辦小學將面臨招生不滿或被空置的局面。
(數據來源:教育部)
對此,有人提出順勢推廣小班教學。
但即便在不考慮財力成本,將每個班的學生控制在30人左右,未來6年入學人數也難以覆蓋當前的班級數,會出現681萬學生的缺口。
而學校的相對剩余,也將進一步影響教師崗位。
類似的一幕已經在日本和韓國上演了。
從2015年起,韓國的生育率就在逐年下降,2021年已經降至0.81了,是發達經濟體中唯一一個生育率不到1的國家。據教育部門最新數據,因低生育率導致學齡人口減少,截止2020年,韓國遭廢棄空置的中小學校累計達到1400多所。
2022年,因學齡人口減少,韓國首爾甚至出現了第一所被關閉的公立高中。
同樣,2016年日本媒體報道:由于少子化問題導致日本中小學校生源不足。日本政府計劃在未來十年內裁員近五萬名公立中小學校的教職員工。
今天很香的專業和崗位,明天也有可能就是你苦惱的來源。
當然,教育行業只是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縮影。像婦產科、母嬰行業等作為新生兒的剛需領域,它們的營收曾靠人口基數增長迎來了井噴式的爆發,如今告別人口紅利期,它們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其實背后的深層次邏輯無非一點,拼數量不如拼質量!
以奶粉為例,2016-2018年,全國大眾奶粉的銷售占比逐漸下滑,而高端和超高端奶粉的占比卻在上升。預計到2025年,超高端奶粉的銷售占比將達到70%以上。
可見,消費者多元化、高端化的需求迭代,正在部分抵消新生兒下降帶來的影響,也為企業提供了新的輾轉騰挪空間。
02
5050萬不孕夫妻呼喚輔助生殖
人口負增長對于母嬰、教育等行業意味著一場險境求生的比拼,但對另外一些行業來說卻是危中帶機。
前段時間很流行一句話——一切不利于生娃的行業,都很危險!
而輔助生殖行業卻道明了背后未明說的另一層含義:一切有利于生娃的行業,將迎來重大利好,尤其是政策端。
所謂輔助生殖,是指通過醫療輔助手段,對人的卵子、精子、受精卵或胚胎進行人工操作,以達到受孕的目的。
我國出生率下滑,除了民眾生育意愿下降之外,還受另外兩大因素影響。
一是不孕不育率持續上升。
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2007-2010年間,我國不孕不育發病率已從11.9%升至15.5%,到了2020年,這一發病率將接近18%。從基數來看,中國不孕不育夫妻在2020年達到了5050萬。
二是初婚初育年齡的不斷提升。
2020年,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其中男性為29.38歲,女性為27.95歲,與10年前相比,推遲3.95歲,初育年齡也隨之推遲。
生育年齡的推遲、多胎政策的開放,讓高育齡女性(35-44歲)從2000年的35.2%提升至2020年的39%,并預計將在2030年進一步提高至48%。
不孕不育患者,與高育齡女性一起,成為了輔助生殖消費的主力人群。
(數據來源:國際生殖健康)
然而,高昂的輔助生殖費用,讓大量患者望而卻步,也阻礙了我國輔助生殖滲透率的提升。
輔助生殖手段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人工受精、體外受精和配子移植,其中體外受精(IVF),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試管嬰兒”,以妊娠率最高的優點,最受患者歡迎。
但即使是最便宜的一代試管,每個周期在公立醫院,也要3萬元左右。如果是有家族遺傳病史情況的三代試管,每個周期最少要10萬以上。
加之大部分人并非一次就能成功,進一步加重了治療負擔。
為了解決“想生而不能生”的難題,北京去年率先把試管嬰兒等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
此外,浙江、湖南、江蘇等省份也紛紛跟進,正在探索將輔助生殖納入醫?;蛏kU支付范圍,將可獲得最高3000元的報銷。
不孕不育人口增加、三胎放開、政策加持等為輔助生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據沙利文數據預測,到2027年,我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將超過852億元,2023-2027年均復合增長率將保持14.5%。
輔助生殖行業駛入快車道。
從產業鏈的角度觀察,輔助生殖賽道的上游,包括促排卵等輔助生殖常用藥物及醫療器械;中游方面,主要為服務于終端客戶的輔助生殖醫療機構,包括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下游則是不孕不育患者。
國家衛健委婦幼健康司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經批準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共536家,相關機構增長速度并不樂觀。
就全國來說,有牌照的輔助生殖機構依然是稀缺資源。
這里面的原因在于,我國對輔助生殖領域的管控較為嚴格,準入門檻很高。但對已擁有牌照的機構來說,卻可以獲得先發優勢。
比如國內輔助生殖第一股錦欣生殖,在上市之前就獲得了藥明康德、紅杉等明星資本多次加碼,上市時還接受高瓴、匯橋等多個明星機構的基石投資。上市后連續3年實現盈利,2021年營收更是增長32%。
就算是疫情,也澆滅不了萬千家庭對新生兒到來的渴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輔助生殖上游,我國對進口產品依賴過大,導致成本價格難以撼動。尤其在高值耗材體外輔助生殖用液產品注冊數方面,進口產品為56件,占比高達86%。
輔助生殖手術價格構成體系中,由于技術難度過大,70%可能是醫生的技術服務費,而剩下的30%才是醫藥耗材等藥費。而用藥這方面,由于對進口依賴過高,即便納入醫保,價格也相差不大。
要解決價格問題,除了醫保入局,另一方面還要把控全環節產品的國產化率,打破進口產品壟斷的局面。
對于上游企業來說,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03
硬幣的另一面,新藍海市場
我國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出生人口下滑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是我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
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預計到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而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多,我國每年死亡人數也將呈現小幅增長的態勢,殯葬行業潛在的“客戶”群體正在不斷壯大。
另外,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放開,殯葬市場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剛性需求的日益增加,殯葬行業被越來越多的民營資本視為藍海市場。
前瞻產業研究院按照每年死亡人數1000萬計算,假設年均消費支出增長8%,至2026年人均殯葬價格將提升至4.1萬元,則2026年我國殯葬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114億元。
目前中國殯葬服務業由遺體處理、殯儀服務、墓地服務和其他產品銷售及服務四大部分組成。其中,遺體處理(火化服務)僅由政府機構提供,定價受到嚴格控制;殯儀服務業務(遺體運輸及化妝等)私營企業參與程度也不高,且賺錢效應較弱。
而以墓地服務業務為主的葬業,市場化程度較高,通過自主定價經營,行業利潤水平高,資本參與較為積極。隨著消費者新興需求的興起,一些新興服務開始興起,產業鏈品類朝縱向拓展和橫向延伸,使得行業從一次性消費向多次性消費推進。
也就是說,對于殯葬企業來說未來的機會在于,國人精神需求提升所推動的殯儀產品與服務的全面升級,和國家推動火化率提升所帶來的市場增量。
總而言之,人口負增長對不同行業產生的影響各不相同。人口危機,不見得是經濟危機,人口問題要重視,但也不能陷入“人口決定論”。
實際上,中國也并不是全球唯一的人口負增長國家。
目前,全球人口已經突破80億,但有近40個國家面臨負增長之困,其中就包括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但這些國家的人口負增長并未帶來經濟的負增長,尤其是匈牙利、波蘭還出現了先人口負增長,然后整體進入高收入國家的個案。
這背后在于如何將人口紅利轉變為真正的人才紅利,倒逼產業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才是最關切的時代命題。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3-2028年中國學前教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2023-2028年中國輔助生殖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嗨,親愛的試管寶寶!》,華商韜略
【2】《進口壟斷近9成,國產輔助生殖器械市場如何破局?》,健康界
【3】《我國即將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殯葬行業市場需求逐漸擴大》,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