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將于近日擇機執行第一次出艙活動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將于近日擇機執行第一次出艙活動。自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0日順利進駐空間站組合體以來,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已在軌工作生活70天,先后完成了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空間站及載人飛船設備巡檢、出艙活動準備等工作,開展了在軌醫學檢查、失重防護鍛煉及一系列空間科學實(試)驗。目前,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空間站組合體運行穩定,具備開展出艙活動條件。“圓夢乘組”即將首次漫步太空。
從中國空間站返回的巴基斯坦種子交還巴方
(相關資料圖)
2月8日,巴基斯坦植物種子從中國空間站成功返回慶祝儀式在伊斯蘭堡舉行。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官員在儀式現場將從中國空間站返回的植物種子交還巴科學家。巴基斯坦規劃、發展與特別項目部長伊克巴爾在儀式上致辭表示,巴基斯坦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中巴太空育種項目有利于幫助巴基斯坦培育出更加適應氣候變化的植物種子,以幫助巴基斯坦抵御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巴基斯坦希望通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向中國學習發展經驗,提升巴基斯坦的科學技術水平。
湖北實施六大工程突破性發展北斗產業
2月8日從湖北省發改委獲悉,《湖北省突破性發展北斗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已印發實施。據了解,湖北將實施創新能力提升、規?;瘓鼍皯?、產業鏈補鏈強鏈、市場主體培育壯大、產業發展生態重構、高端人才引進六大工程,力爭在2023年實現北斗產業規模達650億元(人民幣,下同)、2024年達到800億元、2025年達到1000億元,“十四五”末產業規模占全國比重達10%以上。
日本櫻島昭和火山口時隔近五年首次噴發
當地時間2月8日11時左右,位于鹿兒島縣的櫻島昭和火山口接連發生兩次噴發,火山灰最高噴至距離火山口1000米的高度。這是該火山口自2018年4月初以來,時隔近5年首次噴發。
我國5G移動電話用戶達5.61億戶 基站總量占全球超60%
工信部近日發布2022年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新建5G基站88.7萬個,目前5G基站總量已達到231.2萬個,占全球比例超過60%。截至2022年底,我國5G移動電話用戶達5.61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比例比上年末提高11.7個百分點,達到33.3%,是全球平均水平(12.1%)的2.75倍。
天津舉行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產融合作創新對接會
2月7日,在2023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倒計時100天之際,2023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產融合作創新對接會在天津大學科技園(海棠科創園)舉行。50多家金融機構、70多家企業代表與天津市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了解供需,互話合作,攜手助力天津市高端產業“補鏈強鏈”、新動能引育、經濟高質量發展。
水利行業獲標準科技創新獎數量再創新高
近日,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發布《關于2022年度標準科技創新獎授獎的決定》,水利部推薦申報的2項水利行業標準、2項團體標準和2名個人全部獲得我國工程建設領域唯一標準獎項——標準科技創新獎,獲獎數量再創新高,標志著水利標準化工作邁上新臺階,以高水平標準化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取得又一重要成果。
全球新訂單份額超過30% 中國LNG船“航”出加速度
55艘!2022年中國造船業“成績單”出爐,中國在全球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訂造、交付領域取得突破,全球訂單總量占比超過30%,創歷史新高。LNG運輸船是國際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產品,與航空母艦、大型郵輪并稱“造船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LNG產業水平關系到天然氣等能源安全問題,與國家戰略能源安全密不可分。此外,LNG產業在“雙碳”背景下不斷發展,能夠助力調整地區能源結構、緩和能源供需矛盾,推動燃料供應結構轉變。”
高福團隊在《柳葉刀》發文:北京新冠感染激增期間未見新變異株
2 月 8 日,《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了一項由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北京疾控中心王全意等人領導的新研究。研究表明,2022 年 11 月 14 日至 12 月 20 日北京地區新冠感染者均由現有毒株引起,未監測到新的變異株;超過 90% 的本地感染病例涉及兩種奧密克戎變異株亞分支——BA.5.2 和 BF.7。作者表示,由于北京人口的特點以及高傳染性 COVID-19 毒株在北京地區的傳播情況,這些結果是中國大流行的縮影。
“吞入”甲烷,“吐出電子”,發電細菌生成超穩定蛋白質“納米線”
據最新一期《自然·微生物學》雜志,美國耶魯大學團隊發現,地桿菌制造的蛋白質具有線狀特性,與“吃”甲烷的微生物相似,而地桿菌可發電,這意味著其有望“吞下”廢氣并“呼出”電子。該發現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線索。氣候變化加速對地球上的生命構成威脅。氣溫升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微生物產生了大氣甲烷,甲烷捕獲熱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30倍?,F在,能夠從海洋沉積物中攝取高達80%甲烷的地桿菌可能是這種惡性循環的一個潛在解決方案。研究人員表示,人們有可能利用這些“納米線”來發電,或者了解“吃”甲烷的微生物如何利用該特性來應對氣候變化。
真菌能逃避螞蟻的群體免疫系統
奧地利和德國科學家合作,深入研究了病原真菌在感染螞蟻期間如何響應宿主的社會干預。結果表明,真菌減少了它們的化學檢測信號,以逃避群體免疫系統。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志上。
渾身疼、易疲勞?可能跟胃腸微生物有關
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綜合征(ME/CFS)是一種慢性、復雜的全身性疾病,與神經、免疫、自主神經和能量代謝功能障礙相關。幾十年來,人們已經認識到這種疾病,但對其病因仍知之甚少。2月9日,《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的兩項研究揭示,ME/CFS與胃腸微生物組及其代謝物有關。
矮行星“創神星”擁有罕見的行星環
行星環是指圍繞行星旋轉的物質構成的環狀帶,在太陽系中非常罕見——除了眾所周知的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周圍的行星環外,僅有兩顆小行星擁有這種結構。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的研究在太陽系邊緣的一顆矮行星周圍發現了一個新的行星環。這顆矮行星叫做創神星(Quaoar),大小約為冥王星的一半,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位于海王星運行軌道之外。目前的理論認為,行星環是在相應恒星的潮汐力影響下形成的。但創神星的行星環距恒星距離較遠,挑戰了這種潮汐力理論,從而促使科學家重新思考行星環的成因。
研究表明端粒、線粒體和炎癥共同作用可防癌
隨著年齡的增長,染色體的端粒逐漸縮短。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當端粒變得非常短時,它們會與“細胞的發電廠”線粒體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會觸發一組復雜的信號通路,并引發炎癥反應,從而破壞可能癌變的細胞。相關研究8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可能會帶來預防和治療癌癥的新方法,同時有助設計出更好的干預措施來抵消衰老的有害后果。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進一步研究這些通路的分子基礎,并探索靶向這些通路防治癌癥的潛力。
科學家發現一種用于干細胞治療漸凍癥的可能方法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又稱漸凍癥,是一種不可治愈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多在2~5年內死亡。日前,發表在《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和《細胞》(Cell)雜志的兩篇文章分別通過誘導運動神經元細胞對此進行了突破。
專家提出老年癡呆發展與腦和腸相關功能障礙有關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吳清平聯合暨南大學教授、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所客座教授丁郁團隊發表綜述文章。他們研究提出腦和腸道自噬功能障礙可促進阿爾茲海默癥(AD)的發展。相關綜述文章發表于Critical Review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第一作者為陳夢霏博士研究生。
港科大(廣州)今年首次在內地四省招本科生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獲教育部批準,自2023年起,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制造工程等3個本科專業在高考提前批次招生。這是該校自去年成立以來首次招收本科生。2023年,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面向廣東省、山東省、四川省和河南省四省招收本科生,將以純高考填報志愿的方式進行招生錄取,不設綜合評價,錄取批次為提前批。2024年本科招生范圍將擴至全國。由于是首年本科招生,暫無分數參考,學校表示高考分數超過省特控線(重本線)的考生可積極報考。
江蘇多所高校新校區建設加緊推進
日前,蘇州大學未來校區二期項目正式開工建設。未來校區是蘇州大學與吳江深化全面合作的重大項目,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內首個“雙一流”高校校區。按計劃,二期項目將于2025年9月前竣工。省級重點項目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的建設也在提速中,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施工。值得關注的是,施工現場約35%的用電量來自項目部自建的光伏發電設備。該項目部在全國建筑行業率先嘗試把光伏發電用于工程建設,實現綠色低碳施工。
2023年度沃爾夫獎揭曉!華人科學家獲獎
當地時間2月7日,2023年度沃爾夫獎(Wolf Prize)揭曉。來自美國、加拿大及日本5位科學家獲得醫學、數學、化學領域的3項大獎。始創于1976年的沃爾夫獎是國際最高學術大獎之一,據統計,約1/3的沃爾夫獎得主最后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因此沃爾夫獎又被稱為“諾獎風向標”。
何川教授是獲得2023年度沃爾夫獎的唯一華人科學家,他因“發現可逆RNA甲基化及其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作用”而獲得這一殊榮。何川,美籍華人化學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約翰•t•威爾遜杰出服務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川是研究RNA轉錄后修飾的世界級專家。他的研究涵蓋了化學生物學、核酸化學、生物學、表觀遺傳學和生物無機化學,專注于了解RNA和DNA的修飾及其在調節基因表達中的作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