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家醫保談判正式收官,“靈魂砍價”遇到輝瑞不靈了,Paxlovid的醫保將臨時性支付到2023年3月31日。
輝瑞CEO一步不讓,“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新冠藥不能太便宜”。
朋友圈里的黃牛“大發善心”,“不發國難財也不賺錢,4.8萬元出一盒Paxlovid”。與此同時,印度新冠仿制藥悄悄流入中國,售價從700元到1639元不等。
(相關資料圖)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藥品管理法新修訂后,進口未批的境外藥品不再按“假藥”論處,但有個前提是“少量”,且依然按“假藥”處罰。
印度仿制藥究竟有多強?
價格抗打,質量有保證!
和專利藥相比,印度仿制藥在劑量、安全性、效力、作用、質量以及適應癥上完全相同,但均價只有專利藥的20%-40%,個別品種甚至相差10倍以上,加量不加價。
2013年,吉利德推出新藥索非布韋,能夠治愈可致人死亡的C型肝炎,12個星期的療程8.4萬美元,印度仿制藥只要500美元。
2017年,因《我不是藥神》被廣大群眾所熟知的白血病神藥格列衛,諾華制藥原版一瓶60片裝11900元,印度仿制藥價格約2450盧比,約合人民幣249元,且一瓶120片。
全球最大的仿制藥出口國,供應全球20%的仿制藥!
據印度醫藥聯盟(IPA)數據顯示,印度約有3000家本土制藥企業以及約10500個制藥工廠,能夠生產幾百種原料藥和60000多種制劑,仿制藥供應量占據全球份額的20%。
目前,印度90%的公司從事仿制藥生產,在2021年全球仿制藥TOP10企業中印度藥企占40%。其中,太陽制藥作為印度藥企龍頭,在2021年度仿制藥銷售額為46.4億美元。
從產業規???,2021年印度國內醫藥市場規模達420億美元,預計未來十年國內市場將增長3倍,到2024年預計達650億美元,到2030年預計增長至1200-1300億美元。
從拉動外資增長看,根據《印度2021-2022年經濟調查》,2020-2021年期間,印度制藥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增長了200%。
印度制藥工業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三,藥品出口總額為244億美元,進口總額為70億美元,出口遠大于進口。
這還是網友口中那個“恒河水包治百病”“牛糞牛尿治新冠”的印度嗎?
世界藥房,如何煉成?
回溯印度仿制藥的逆襲,源于一場“窮人的命也是命”的革命。
1966年,新上任的印度“鐵娘子”英迪拉·甘地目睹國內醫藥市場被跨國企業把持、藥價驚人、窮人吃不起藥等現象后,一句“醫藥發明不應有專利,不應該在人的生與死之間謀取暴利”,撕開了歐美強勢專利保護下血淋淋的剝削。
1970年,英迪拉主導下的印度政府接連推出《專利法》、《藥品價格控制規則》,前者規定對醫藥產品只授予工藝專利,不授予產品專利,后者嚴格管控藥品價格,限制醫藥企業利潤。
在這兩條重磅法規的推動下,印度本土醫藥企業得以光明正大地仿制跨國藥企的專利藥,本土藥企也迎來快速發展,同時奠定了印度醫藥市場低價格的“主旋律”,搶占跨國制藥企業市場份額。
3年后,印度又實施了《外匯管制法》,限制外資在印度企業中所占股份不得超過40%,趕走了長期以來在印度醫藥產業中占主導地位的跨國制藥公司。
印度本土仿制藥企業如魚得水,還走出了一條“仿中帶創”的新路子,如以API(原料藥)起家的蘭伯西實驗室有限公司(Ranbaxy Laboratory Ltd)成功搶仿美國禮來公司頭孢霉菌素一炮而響。
禮來公司提出以2000美元一千克的價格,購買所有蘭伯西生產的頭孢霉菌素原料藥,而蘭伯西的生產成本,僅為500美元一千克。
窮人用上了便宜的仿制藥,仿制藥企業獲得了利潤,印度打下了醫藥產業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印度仿制藥,第二步是打入國際市場,“反攻”歐美老家,彼時恰好是歐美十年仿制藥黃金時期。
在本土醫藥企業已成氣候后,印度加入WTO與世界接軌,放寬了外資限制,鼓勵醫藥合資企業發展,并且修改了《專利法》。
但根植印度人民族性里的精明與厚臉皮,自然不會這么簡單。
新專利法只對1995年之后發明的新藥有效;印度依舊可以強行仿制專利保護期內的藥物,僅限于國內。
瑞士制藥巨頭諾華公司成為“探路先鋒”,發起第一起藥品專利訴訟,針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格列衛。
官司打了7年多,最終以諾華公司敗訴告終,印度醫藥產業“本土保護”依舊強大。
2007年,德國拜耳公司一款可治療晚期腎癌和轉移性肝癌適應癥的新藥Nexaver獲得了印度專利,每盒售價為28萬盧比(約5500美元)。
印度藥企Natco向拜耳申請仿制藥授權不成,怒而告上法院,申請對該藥品進行強制許可。這種離譜要求當然獲得印度當局同意了。
2012年3月,Natco順利拿到強制許可,在Nexaver專利期滿之前可以生產仿制藥,只在印度本土銷售,小小的代價是“每年拿出仿制藥銷售額6%補償拜耳”。
說一句明搶不過分吧?
但詭異的是,“仿制藥流氓”印度沒有等來西方重錘,反而雙方默契合作,跨國制藥巨頭紛紛回印度建藥廠,聯手搶占本土市場,同時反向出口到歐美市場,“世界藥房”美名遠揚。
據報道,印度境內擁有FDA認證的藥廠共有119家,可向美國出口約900種獲得FDA批準的藥物和制藥原料;擁有英國藥品管理局認證的藥廠80多家。
原因有很多,諸如完整的制藥體系、多年積累的雄厚技術、廉價的勞動力、英語作為第一語言溝通無障礙等,但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印度放寬了藥物試驗限制。
2012年,印度醫藥產業史上最大丑聞曝光,超57萬人淪為阿斯特利康、輝瑞和默沙東等歐美醫藥巨頭的“人體小白鼠”,7年中475項試藥項目僅17項通過檢查,2644人因試藥死亡,由新藥副作用引發的事故超過12萬例。
當然,這57萬人只會是窮人,而且不乏兒童,一名13歲印度農村女孩薩麗塔·庫杜姆,試驗了一種人乳頭瘤病毒的疫苗后,被強令服下某種試驗藥品,不久后去世了,一同試藥的另外6名女孩也相繼死亡。
印度仿制藥的“逆襲”起于窮人,同時又以窮人為代價,最終詮釋了“人的生與死之間才是真正的暴利點”。
中國的仿制藥差在哪里?
有點突破認知的是,中國也是仿制藥大國。
自建國以來,中國上市的新藥絕大多數為仿制產品。近5000家藥企,已有藥品批準文號總數達18.9萬個,95%以上都是仿制藥。
數據顯示,我國仿制藥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2021年市場規模已達9606億元,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9801億元。
遺憾的是,中國并不是仿制藥強國。
首先是國際化水平低,中國生產的藥品主要在國內銷售,難以走出國門,在WHO藥品預認證項目通過的品種不足印度1/10。
其次,印度仿制藥能做到效果和原研藥差不多,但國產仿制藥差得遠。
2007年兩會時,鐘南山院士曾發言:“我們國家雖然有幾萬個獲批的藥物,但有多少藥能夠跟原研藥的療效相同?”
“國產藥質量不好”的聲音,甚囂塵上,有人夸張地說,“國產藥非洲難民都不吃”。
個中原因,部分是歷史遺留問題,八九十年代為了鼓勵國內企業制藥激情,加上研發水平有限,國家制定的質量標準較低,醫藥行業整體以較為寬松的審批制度為導向。
這就導致了批文質量不高,一些藥品臨床療效不佳。例如,某款降壓藥被患者投訴是假藥,吃了血壓沒降,拿去檢驗卻結果合格。
以男性藥品“偉哥”萬艾可為例,輝瑞原研藥崩解速度極快,30分鐘就能生效,而國產仿制藥起效慢。
福建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的周輝良教授曾在采訪中印證,“我的很多患者反映原研偉哥起效快,國產偉哥則起效慢。”
這很大程度上與我國制劑工藝落后不無關系,仿制藥業內有句話,“原料藥不是藥,會制劑才是王道”。
前段時間遭瘋搶的布洛芬,被網友調侃“吃布洛芬要看準姿勢”,國產企業獲得布洛芬的注冊批文500多個,緩釋膠囊、緩釋片、混懸液、顆粒等多種制劑,有的1小時退燒,有的4小時退燒,效果差別就與不同品牌制劑工藝水平有關。
從產業鏈完整度來看,印度以仿制藥特色產業發展出較為完備醫藥產業,涵蓋從原料藥、醫藥外包、制劑出口、醫療器械、醫療旅游等,而國內醫藥產業上下游配套較差,制藥設備大量依靠進口,生產工藝老化,且質控體系不健全。
此外,研發投入也是老問題。2011年至2017年,印度藥企研發支出從營業收入的5.5%增長到9%,仿制藥巨頭太陽制藥和魯賓(Lupin)在2017年研發投入分別為3.61億和3.59億美元,占其全年營業收入的7.6%和13.5%。
同一時期,中國藥企研發投入排名前列的企業,研發投入僅在10億人民幣左右。
對比下來,似乎印度無論是仿制藥還是醫藥產業鏈都完勝中國,但近年來情況發生了轉變。
仿制藥,是長久之計嗎?
印度的仿制藥產業,錢不好掙了!
首當其沖的是,2015年后,歐美仿制藥市場逐漸萎縮,印度仿制藥企業的業務增長普遍進入瓶頸期,甚至停滯、下滑。
仿制藥市場由于飽和,價格競爭激烈,印度五大仿制藥巨頭的平均凈利潤水平從2010年的18%,逐漸下降至2021年的6.8%。
印度引以為傲的制藥產業,竟然要依賴中國!
12底,印度經濟時報發文稱《為何印度價值500億美元的制藥產業依賴于中國》。
印度發展國家信息研究所RIS預測,對中國進口API藥物將達到80%-100%,生物發酵醫藥將達到100%,如青霉素,紅霉素等。
印度Akums生命科學有限公司的CEO Bhirud稱“我們非常依賴從中國進口API藥物,75%API藥物由中國直接或間接滿足”。
這篇文章分析,中國的原材料比印度本土的成本低15%-20%,能源價格低,政府為API出口補貼13%,因此,“中國成為API醫藥制造的領導者”。
印度已經嘗過過度依賴他國的后果,2020年疫情暴發初期,當時藥品生產中心湖北省受影響最嚴重,導致了印度生產商原料短缺,API的價格一度飆升100%。
印度的解決辦法是,在南部的海得拉巴劃一塊地,建立一片約1.4萬個足球場大小的“制藥城”,期待建成后擺脫對中國原料藥的依賴。
曾經沉迷低端仿制藥的中國藥企,悄然調轉船頭。
2015年,政府出臺促進創新藥研發和仿制藥質量提升的政策,之后推進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工作,標志著結束大水漫灌,開始給國產仿制藥“擠水分”,現存的數萬仿制藥,只有2045件完成了一致性評價。
國家出馬帶量集采擊穿仿制藥高毛利,使得競爭愈發激烈。以2020年的第二輪集采為例,平均價格下降53%,仿制藥總市場規模萎縮21.22%,銷量方面,總銷量下降5.99%,出現量價齊跌。
同時,藥監部門啟動了審批審評改革,加快新藥和創新藥的審批速度。種種信號傳遞出來的是,揮手告別以往粗劣仿制,提升制劑工藝,做高質量仿制藥,發展新藥才有光明前景。
IQVIA 數據顯示,2017年創新藥占我國藥品銷售額比例約為5%。但有業內人士預測,到2023年,中國創新藥銷售占比有望達到30%,到2028年有望達到50%。中國創新藥產業或迎來爆發性增長。
嗅覺敏銳的藥企已經行動了。頭部藥企如恒瑞醫藥在2019年宣布停掉一般仿制藥的項目,只做創新藥和有核心價值的高端仿制藥。
中國藥企也開始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美國《制藥經理人》雜志公布了2022年全球制藥公司50強,美國16家,日本7家,德國5家,中國4家,印度2家。
其中,恒瑞醫藥連續第4年上榜,2022年排名提升了6位上升到第32名,這是中國藥企在全球TOP50榜單上取得的最好成績,中國生物制藥排名保持不變,上海醫藥和石藥集團均各前進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與2021年的研發費用投入相比,恒瑞醫藥、中國生物制藥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超過20%。
仿與創,中國醫藥終于走出了一條路。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2-2027年中國仿制藥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2022-2027年全球仿制藥行業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印度的“世界藥房”之路》,火石創造
【2】《中國仿制藥的發展現狀分析》,Peksu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Ltd
【3】《印度仿制藥巨頭:蘭伯西世界級企業之路》,21世紀商業評論
【4】《2022年全球制藥50強企業及其暢銷藥物》,Pharmaceutical Executive
【5】《印度500億美元的制藥產業,為何依賴于中國?》,印度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