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 >   >  正文

未來社區服務 將覆蓋更多公共領域

評論

未來社區服務 將覆蓋更多公共領域

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升,評價一個社區往往需要更多地考慮社區是否能夠提供教育、養老、健康、交通、商業等各種功能。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曹軻認為,現代意義上的社區不同于傳統的村居街道“熟人”社會,一定意義上是“陌生人”共享的公共生活空間,共享相應服務、共擔相關責任?,F代新型社區的構成,除了生活便捷、出行方便、服務配套,更在于公共空間的舒展和連接,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和安全,各種公共服務資源的連接和輸送。

廣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曉燕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原有的“單位”概念開始松動,人們對“單位”的依存度開始削減,出現了“單位人”向“社區人”逐步過渡的趨勢。特別是近20年來,社區承擔的社會職能越來越豐富和重要,比如社區養老、社區醫療、社區教育等社區公共服務,提升社區治理能力迫在眉睫。

更有專家認為,社區里不僅有原住民還有一定數量的外來人口,他們的職業背景、從事行業、受教育程度均不盡相同,但卻共享著社區內的公共領域,因此,現代社區更講究多元共治。

以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來看,社區是聯防聯控的關鍵一環。我們可以看到在廣州不少優秀社區當中,能夠打贏這場抗疫防疫戰的,不僅依賴于某個團體,而是憑借街道村居人員、基層民警和醫務人員組成“三人小組”,還有商戶、物業和志愿者等合力保障社區正常運轉,他們既明晰自身的職責所在,又能強化協同合作,實現多元共治。

如今,不少房企旗下項目在社區打造包括運動場所、商鋪、圖書館等種種公共生活空間,更有項目將周邊區域劃分為“10分鐘生活圈”“30分鐘生活圈”甚至“1小時生活圈”,意味著新型社區將有可能突破地域限制,轉而成為居民日?;顒涌梢杂|達的各種場所,社區這一小生活圈的治理也將考驗著整個城市治理的大智慧。

廣州未來社區將構建更美好的生活

實際上,2017年年底起,廣州作為首批開展老舊小區改造的試點城市,進行了一系列的更新實踐,在政府、市場與社區三元主體角色中,社區發揮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近年來,廣州市加強社區治理頂層設計,持續增強對社區治理政策傾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大力推進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創新和治理能力提升,形成《廣州市創新城鄉社區治理專項試點方案》《廣州市解決社會治理不平衡工作方案》《廣州市建立社區服務長效機制工作總體方案》等方案,破解社區治理不平衡、不協調問題。

從統計數據看,成績喜人: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街道鹽運西社區等68個社區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廣州市增城區增江街道大埔圍村等村被評為全國首批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單位。

今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印發《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從中可以預想廣州未來社區的模樣:關鍵詞包括數字化、綠色、教育、衛生、養老等。具體舉措有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大城市大養老”服務體系;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等服務;加快信息無障礙建設,幫助老年人、殘疾人等共享數字生活;推動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提升居民服務便利化水平,等等。

可以預見,廣州的未來社區,將具有更加智慧的數字功能,將具備更加專業的服務隊伍,將構建更加美好的未來生活新圖景。

專家觀點:

周如南(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理事長):

社區是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的來源之地

社區既不是國家政治空間概念,也不是家庭私人空間概念,它是國與家之間即我們的日常生活之地,是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的來源之地,打通服務民生的“最后一公里”,通常來講就是打通社區這一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

開展社區治理工作,必須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鶎由鐓^治理本質上是民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過程,彼此共同打造生活共同體,社區發展從來都是本地人自己投身其中才可以進行,而不只是從上面和外面完成的。

目前,不少社會問題需要社區整合更多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或自我組織起來,圍繞社區基層問題來進行統合?,F在有大量社會建設或者社區建設實踐開始出現,也有了關于社會企業、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基金會的種種討論。

早在2011年,廣東省已出臺了《關于加強社會建設的決定》等文件,最重要的邏輯就是推動政府一元治理走向政府、市場二元治理,最終實現政府、市場和社會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廣東在社會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社會組織蓬勃發展,政府開始職能轉變,包括政府購買服務、培育了大量社工和志愿者,這些都是廣東社會建設包括社區建設非常重要的特色。

如廣州市番禺區建立由社區居(村)委會、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企業、社區基金組成的“五社聯動”工作模式,這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社區治理探索模式,目前已實現全區覆蓋,形成了275個共建共治共享生態圈,讓居民有效地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促進社區建設良性健康發展。

以《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來看,相關內容為社區治理的目標、主體、方向、路徑、領域等方面制定了一個較清晰的藍圖,從不同維度對如何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歸屬感形成了回應。未來社區治理也應更加注重公共空間打造,組織更豐富的活動增加居民的凝聚力。

此外,社區治理不同于社區管理,社區治理需要更多地滿足居民的需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未來社區必須建設基于大數據的數字化平臺,更加精準地洞察、發現、回應、滿足人民群眾在各類生活場景當中的需求。于政府而言,通過數字化平臺建設也能有效打通“信息孤島”,對維持治安和社會穩定均有幫助。

李曉燕(廣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未來社區:實現“從愿景到實景”的美麗嬗變

當前,廣州正在加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作為社會的神經末梢,如何科學規劃、強化社區治理,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城市未來。社區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企業、社區工作者、社區社會組織、居民、志愿者等,不同主體既要各司其職,又要加強協同治理、實現多元共治。

其中,有三點需要注意:

一是強化市域治理條件下的社區治理。目前,廣州市的社區治理正在步入深水區和攻堅區,要適時轉變治理模式,超越一直以來的社區治理創新碎片化、低水平重復等問題,在市域層面加強社區治理統籌。

二是加強回應能力。在經濟社會急速發展的今天,各級政府要與時俱進,立足于社區公共利益的增進,提高社區治理效能,及時回應社區出現的各種新問題、新訴求。

三是重視數字化條件下的多元共治。伴隨數字化改革的推進,企業和社會主體日益成為社區治理的推動力量,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推動政府去解決社區治理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各主體間的合作越來越密切。因此,數字化改革是影響社區治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環境或者系統性要素。

近年來,浙江杭州等城市大力開展未來社區建設,可以為廣州市提供鮮活的地方經驗和豐富的政策啟示。下一步,廣州市有必要將未來的社區建設工作推向深入,促進社區建設工作系統化、制度化、持續化、精細化、在地化,實現“從試點到創建”“從愿景到實景”的美麗嬗變。

標簽: 未來社區 熟人社會 村居街道 公共生活空間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久久国内精品视频,激情懂色av一区av二区av,国产精品无码永久免费888,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